甜蜜黃金背後的酸苦

從全球到在地看蜜蜂產業的前世今生

向下滾動
Background photo created by zirconicusso - www.freepik.com

養蜂產業怎麼了?

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媒介,全球約有三分之一農作物仰賴蜜蜂授粉,然而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及農藥的使用,造成全球蜂群數量下降。在臺灣,整體蜂產品(花粉、蜂蜜、蜂王漿)產值達新臺幣23億元,更有超過四十種農產品仰賴蜜蜂授粉,其對農作物生產的貢獻更是高達200億至300億元新臺幣,如今臺灣傳統蜂產業除了面對農藥與氣候變遷的威脅,還有與進口蜜競爭、蜜源植物過度單一等問題與挑戰,希望可藉由發展新的「林下養蜂」,為養蜂產業帶來新的契機。

資料蒐集/撰文/圖表設計 鄒凱宇|2021年6月3日

全球蜂蜜飼養概況 資料來源:FAO

全球蜜蜂產業

根據台大昆蟲系教授楊恩誠報告指出,全球農作物有三分之一仰賴蜜蜂授粉,而根據美國白宮資料(2014)統計,蜜蜂等授粉媒介每年對於美國經濟貢獻超過240億美元,其中光蜜蜂就占至少150億美元,如果少了蜜蜂,超市上大半的農產品都會消失。

蜜蜂對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生產夥伴,除了協助農作物受粉外,香甜可口的蜂蜜更是讓人無法抗拒的重要產物。如左圖顯示,全球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都有蜜蜂產業的蹤跡,另外經濟高度發展的西歐、北歐;氣候較乾燥不適合的中亞、西亞地區,也較少養蜂產業。

各產區動態變化

全球各地區蜂蜜產量(單位:公噸) 資料來源:FAO

如上圖顯示,東亞一直是全球蜜蜂產業的生產重點區域,佔了全球超過1/4的總產量,其次則為東歐及美洲。這主要歸功於了全球第一大蜂蜜生產國中國,根據世界農糧組織資料顯示,在2019年光是中國地區的生產量就佔了全球100多個的蜂蜜生產國的9.7%,養蜂箱數是同年台灣的63倍之多。 隨著更多區域開發,全球養蜂箱數直線上升,從2005年的七千萬箱成長到2019年的九千萬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全球養蜂業蓬勃發展與養蜂箱數增加,全球產量在2016年後卻呈現下降趨勢,這反應了隨著人類發展影響蜜蜂生存環境,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

如果地球上沒有蜜蜂

造成蜜蜂減少的原因尚不明朗,但近年來,世界各地的養蜂人陸續發現蜜蜂大量失蹤的情形,這種情形稱為「蜂群崩潰症候群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目前在歐、亞、美洲等地區中災情較嚴重的國家,蜂群正以每年 10-30% 不等的比例快速減少。

2018年5月20號,在德國漢諾威一家超市舉行了一個特別的活動:他們清空陳列架上需要授粉才能產生的食物或是食品。於是包括蘋果、咖啡、巧克力、柳澄汁等,整個超市大約有2/3的商品都消失了。 根據科技新報報導,從咖啡到可可、杏仁到藍莓,這些全世界最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都仰賴蜜蜂授粉,因此蜜蜂大量的消失致使這些農作物產量隨之減少,而世界各地許多農民不得以而行之的人工授粉,又大幅提高作物生產成本,使糧食價格上漲。

1/3農作物受影響

農業多樣性消失, 尤其是水果、蔬菜、咖啡和巧克力等經濟作物最受衝擊。

直接經濟損失
60億美元

台灣一年約20億台幣 聯合國IPBES評估報告則顯示,透過授粉的農產品,年產值相當於2350至5770億美元

80%的植物滅絕

地表上約有17萬種植物必須靠蜜蜂來授粉才能繁衍後代。如果蜜蜂消失,除了首當其衝的這些植物外,全球生態系都會受到嚴重衝擊。

蜜蜂消失的危機已經衝擊農作物生產,單位面積土地上授粉作物產量越低,所需要的土地也就愈多,反而減少蜜蜂原本的棲息地,進而造成惡性循環。報導指出,雖然小麥、玉米、稻米等作物是藉風或自體授粉,但全球仍有約1/3的作物仰賴動物授粉(包含蜜蜂,蝴蝶、鳥、蝙蝠等),這些作物通常是人類主要的維他命與礦物質來源,包括水果、蔬菜、豆類與堅果等,台大昆蟲系楊恩誠教授警告:蜜蜂消失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後可能代表更多授粉動物都已面臨消失危機。

臺灣蜂產業現況

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全台養蜂戶數於108年底時至少有1084戶,而台灣養蜂協會粗估,至今實際上可能已突破1500戶;在生產方面,在108年底飼養將近16萬箱蜜蜂,在去年全台蜂蜜總產量超過838萬公斤,光蜂蜜就有超過58億的產值,若加上花粉、蜂王漿等產品,其金額相當可觀。

臺灣蜜蜂主要分為兩種,即原生的野生東方蜂 (Apis cerana)以及1910 年引進,俗稱西洋蜂的義大利蜂種(Apis mellifera)。目前臺灣有 40 多種農產品仰賴蜜蜂授粉,透過蜜蜂授粉可省下大量人工授粉的成本,並增加作物結果率,因此養蜂產業跟農業可說是相依相存的關係。至於對蜂農來說,生產蜂產品才是重點,除了蜂蜜、花粉、蜂王膠等第一級蜂產品外,近年來也開始朝向加工、體驗等六級化產業發展。

養蜂屬於勞力與工時密集型產業,以最主流的龍眼蜜生產來說,初春花期時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此時蜂農須投入大量人工採蜜;在9月後開始蜂王漿的採收、換王、育新王等工作;秋末則進行花粉採收,並為入冬飼育作準備,其餘時間則是定期巡視蜂箱狀況,並於蜜源缺乏時補餵糖水。不過依據所選蜜源作物,各地蜂農會有不同的操作情況。

主要蜂蜜產品類型

台灣的蜂產品有蜂蜜、花粉、蜂王漿以及蜂蠟,除了最大宗的蜂蜜,蜂王漿可作為保健食品而具有高經濟價值;蜂蠟則主要用於化粧品及食品添加中,亦可作為工業塗料或添加劑;花粉也具有保健食品用途。

至於最主要的蜂蜜,在我國則分成龍眼蜜、荔枝蜜、百花蜜三大種。其中又以龍眼蜜為大宗,不論單價或產量都居三者之冠。 不過百花蜜中其實還有百百種類,在後面會介紹到其中不乏一些量少但單價更高的特殊蜜種。

龍眼蜜

甜度最高、不帶酸、氣味最濃郁、不容易結晶、口感溫順、接受度高,也是許多人記憶中蜂蜜的味道。由於散發著獨特的龍眼花香氣,口感溫順濃郁,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並具有百搭各式料理食材的特性,可以製作各式蜂蜜料理和飲品。

荔枝蜜

甜度相對較低、略帶酸度、易結晶。 聞起來具有清香淡雅的味道,且在入口後散發出些許的荔枝果肉果香與花香,頗受日本人喜愛,是日本遊客來台灣遊玩時購買伴手禮以及外銷主力。又因具有容易結晶的特性,常被當成塗抹麵包或是餅乾的果醬使用

百花蜜

甜度普通、酸度高、易結晶。以大花咸豐草這類全年開花草本植物為主要蜜源,然而不是每種百花蜜成分都一樣,稱之為「百花」意味百花蜜是採集多種花而成,根據地區、季節花種、蜜源比例與氣候的改變,嚐起來味道都不一樣。而市場上為了與主流的龍眼蜜、荔枝蜜區分,習慣將其他種類的各種蜂蜜統稱為百花蜜。

主要產區

先要有蜜,那得先有花!台灣最主要的蜂蜜生產五大縣市分別是台南市、台中市、彰化市、高雄市、南投縣,這些地區養蜂產業的興盛,與龍眼樹的種植分佈有非常大的關係。

台灣各地蜂蜜產量樹狀圖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龍眼與荔枝都屬於亞熱帶作物,偏好溫暖濕潤的氣候。龍眼開花適溫在20~27℃之間,低於13℃或高於30℃,開花減少;且花期中降雨也是影響關鍵,雨多會讓蜜量少、雨大會沖失花蜜,且蜜中水分也影響蜂蜜品質,加上日照充足也是影響龍眼樹開花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中南部一帶較為廣泛種植。其中台南市不只氣候條件適合,加上土質屬石灰質、泥岩,適合龍眼樹生長,是全台蜜源最充足的地區,因此成為養蜂第一大市。

台灣近三年各地養蜂生產狀況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108年台灣龍眼與荔枝產量及養蜂戶分布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除了龍眼,荔枝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之一,這兩種作物的栽種就與蜜源量密不可分。養蜂者們為了方便採蜜,自然會選擇離蜜源近且蜜源穩定的地區生產,也自然帶動各地產量。比較上下兩圖,就可發現荔枝與龍眼產量、養蜂戶分布、養蜂箱數與產量有高度相關。

全台養蜂產銷班分布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全台各地有許多養蜂產銷班,其中大多聚集於產量較高的中南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產銷地址位於省道附近,推測交通方便也是產銷班選址關鍵。

牧蜂

由於台灣生產蜂蜜的主要蜜源植物為龍眼及荔枝,因此每年三到五月花期時,各地的蜂農就會隨著兩種作物開花的情形,將蜂箱載往中南部,再由南往北移動,這種宛如遊牧民族「逐花而居」的行為,就被養蜂人們稱為「牧蜂」。

隨著五月底龍眼花期結束後,各地的蜂農會回到原居住地休息,或者繼續以原居住地周遭其他的蜜源植物生產百花蜜或其他蜜種。在特定時間及特定地區中,還會有柑橘家族中的柳丁蜜與文旦蜜、茶花蜜、*森林蜜等特殊蜜種,形成各地的風土特產。

柑橘類

1至3月

大多位於中南部,包括苗栗、台中、南投、雲嘉南; 桶柑則多位於新竹、苗栗、台中、台北、宜蘭

荔枝

3至4月

高雄、台中、南投、台南、彰化、屏東、嘉義

龍眼

3月下旬至5月

台南、南投、高雄、台中、彰化及嘉義

烏臼

5至6月

宜蘭、台北、桃園、台中、台南

瓜類

6至8月

視品種而定

鹽膚木

8至9月

全台中、低海拔山麓叢林內

水稻

4至5月間以及8至10月

彰化、雲林、嘉義、臺中、臺南及花蓮

茶花

10~1月

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

綠肥作物

12月至翌年2月

主要分布在中南部

咸豐草

一年四季,6~11月較盛

全台各地皆可看到

108年全台養蜂採蜜期數 資料來源:農委會 台灣養蜂產業概況

有趣的是,每年產蜜量不高的中北部,反而是採收蜂蜜期數較高的地區。推測這與蜜源植物種類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別忘了蜜源植物可不只荔枝與龍眼,如上所述,柑橘類、瓜果類等都是重要蜜源植物之一,其中新竹、苗栗、宜蘭等地區是桶柑的重要產區、中北部平地農田有豐富種類瓜果、山區又有茶花栽種,加上這些地區蜂農也會在龍眼荔枝花期「牧蜂」,使得一年間會遇到許多不同蜜源植物的花期,也因此採收期數多、蜜種豐富。

採收到消費過程

每當巢箱內蜂蜜累積到一定量時,蜂農會進行採蜜的動作,但因為天然蜂蜜含有酵素、水分與雜質,在常溫下有變質疑慮,因此政府規定市售蜂蜜含水量必須在20%以下。 為了去除多餘水分,除了自然風乾外最快的做法就是抽風減壓(降低沸點)與加溫,但是加溫又有破壞蜂蜜天然酵素的疑慮,因此便分成兩派做法:封蓋蜜與濃縮蜜。大部分傳統養蜂世家多是使用濃縮法,而封蓋蜜則是近年興起的小型或精致養蜂社群所提倡的。

取出巢片

同時抖除上頭的蜜蜂

割開封蓋

也就是俗稱的蜂蠟

搖蜜取蜜

將巢片插入離心(搖蜜)機取蜜

過濾

把剛取出的蜜倒入濾網過濾

*加溫濃縮

用濃縮機低壓加溫至含水20%以下

分裝

分瓶裝好後包裝出貨

物流運送

大部分會交由物流業者或自運給零售商

消費購買

消費者到零售商挑選蜂蜜並購買,也有直接跟蜂農購買者

簡單來說,封蓋蜜就是單靠封蓋後自然的風乾作用降低水分,以保留天然酵素與養分;而濃縮蜜則是經過人為加工,以確保常溫下蜂蜜較不易變質。兩者主要差別在前者未經任何加工,採收過濾雜質後直接裝瓶銷售,但因未經加工,蜂蜜中的酵素未被破壞,且含水量有時會因天氣因素無法降到20%以下,若以常溫保存有變質及產氣爆瓶的風險。後者濃縮的目的就是把含水量減到國家標準的20%以下,其中濃縮蜜又可分加溫及不加溫。雖然兩種做法在養蜂社群上爭論不休,其實也只是各有優缺,並無對錯。

蜂王漿與蜂蠟

蜂王漿是蜜蜂採集花蜜之後,再混合自身腺體分泌物所形成的白色濃稠乳狀物質,主要用以餵食蜜蜂幼蟲與封后,故稱為蜂王乳或蜂王漿。目前研究認為蜂王乳具類雌激素的功效,適量食用可達保健之效;蜂蠟則是由蜜蜂所分泌的成分,主要用以製作蜂巢。亦可用以製成蠟燭、香皂、口紅、乳液等產品。蜂王漿由於具有高經濟價值,在台灣也有大量生產,年產量甚至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成為我國養蜂業特色之一,加上台灣生產技術較高,產出蜂王漿品質好,大多外銷日本,因此每年創造不少產值,也算是一種另類台灣之光,近年也呈現逆向成長趨勢。

108年台灣蜂蜜、蜂蠟、蜂王膠產值比例(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農委會 台灣養蜂產業概況

、2007~2017年臺灣蜂蜜及蜂王漿產量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年報

養蜂產業困境

100-109年台灣蜂蜜產量產值變化(單位:公斤/新台幣) 資料來源:農委會 台灣養蜂產業概況

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蜜源植物不足、農業與環境破壞等問題造成蜂蜜的整體產量與產值有下降或是不穩定的趨勢。

蜜蜂殺手:農藥

臺灣飼養的蜂群主要分布於高雄、台南、彰化、台中、南投、雲林與嘉義等農業種植區,這些農地多以施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法為主。 農藥除了毒殺蜜蜂外,還會造成蜜蜂失去方向辨別能力,或是使蜜蜂幼蟲病變死亡,當蜜蜂帶著有毒的花粉花蜜回到巢穴中,可能會使整個蜂群崩潰。

根據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的資料顯示,現有農藥總計共約有500種,其中對蜜蜂有中度以上劇毒性者約有173種,其中除了益達胺已被證實與 CCD有極大關係以外,南投埔里 2017 年發生的超過 4,000 箱的蜜蜂死亡事件,經農委會苗栗區農改場調查,證實為農藥芬普尼所造成。近年來因荔枝椿象危害荔枝、龍眼、臺灣欒樹等重要蜜源植物,使得果農不得不加強施藥防治,而蜂農在流蜜期把強盛的蜂群移往荔枝、龍眼花區,卻因而導致蜂群大量死亡。

農藥不只是影響在農田而已

楊恩誠教授在接受里仁為美接受的採訪中指出,農藥不單只是影響農業區而已!農夫噴的藥劑,大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會附著於植物,90%則會進入環境,混入空氣與地下水之中。這些藥劑若被土壤吸收,會造成土壤劣化,並殺死土壤中的昆蟲或微生物,甚至被植物吸收,就算清洗後我們也會吃下肚。但最讓人擔憂的是,進入地下水層的農藥,可能會流入溪流或其他地下逕流,隨著流域擴散,影響的範圍與危害程度都會擴大。

仰賴單一蜜源與蜜源植物不足

龍眼樹的哀歌

龍眼蜂蜜因為香甜可口,深受國人喜愛、單價高,使蜂農採收蜂蜜會以龍眼蜜為優先考量。然而,龍眼樹本身的經濟產值不高,多處於半野生狀態,近年栽種面積不斷縮減,又有荔枝椿象的危害。加上近年來氣候異常愈發頻繁,使得常遇到龍眼開花不佳的流年,造成整體產業衝擊。

蜂多蜜少的困境

臺灣養蜂戶多為養蜂世家,但近年來由於蜂蜜價格上漲,加上政府積極鼓勵青年從農,使得養蜂戶數逐年攀升,從96年的600多戶,到108年已達1084戶,成長超過六成,飼養蜂群也已超過18萬群,每戶平均飼養箱數達195群,創下20年新高。此外,近年來業餘養蜂蔚為風潮,全台各地有許多養蜂社群,甚至興起城市養蜂的趨勢,根據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陳裕文教授估計,臺灣飼養的蜂群應該達20萬群以上,10年期間增幅達150%;然而,臺灣的可耕地面積卻不斷萎縮,導致蜜源嚴重短缺,造成養蜂戶必須增加餵飼糖水而成本增高,也使得蜂蜜產量下滑。

92-108年全台養蜂戶數 資料來源:農委會 台灣養蜂產業概況

92-108年全台養蜂箱數與單位產量變化 資料來源:農委會 台灣養蜂產業概況

進口假蜜爭議

陳裕教授文表示,假蜜可分為「完全使用高果糖糖漿調製」、「真蜂蜜摻入高果糖糖漿」、「蜜蜂食用糖水產出的蜂蜜」、「產地、蜜源造假」等四類,但消費者可簡單辨識出的只有第一類。在台灣,最主要的假蜜爭議莫過於進口蜜冒充本土蜜,或是用假蜜混合而成的調和蜜。 蜂產品貿易部分,進口蜂蜜主要來自泰國,近3年進口量約2,000-3,000公噸,以龍眼蜜為主;出口則以美國為主,出口量1,000-2,000公噸,多為百花蜜。而蜂王漿單價高,主要出口日本,但出口量有逐年遞減趨勢;進口蜂王漿多來自泰國,約20-30公噸,可能與蜂王漿生產成本逐年增加有關。

110年1~4月台灣蜂蜜進出口數量(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泰國蜜大舉進攻,低價競爭與假冒危機

泰國蜜量大、價格低,根據農委會及關務署統計,2016年泰國蜜報關價(原料價,非市場價格)每公斤61元,進口價只有國產蜂蜜的三成,台灣蜂蜜原料價(非市場價格)為每公斤211元,差距來到 3.5倍。泰國台灣養蜂產業同樣都以西洋蜂群為主,且都有種植龍眼樹,產品同質性高;現在台灣國產蜂蜜產量歉收,價高上揚,又面臨泰國蜂蜜大舉進口低價競爭,不只對國內蜂農產生嚴重衝擊,更因為許多泰國蜜會假冒成本土蜜,造成消費者對國產蜜的不信任,影響台灣蜂蜜的品牌形象。

真假蜜區別

其實並非進口泰國蜜都是「假蜜」,所謂假蜜的重點在是否混參廉價蜜種、果糖等等,如果是純正的泰國龍眼蜜自然也是沒有任何問題,關鍵就在於泰國龍眼蜜大半是在本國就已經混好的調和蜜,加上技術問題,這些調和蜜進口後也難以100%辨別真偽。根據農委會國產農漁畜產品教材,辨別真假蜜最主要的方法有透明度觀察、產生氣泡、聞香味、結晶現象,但也僅能針對「完全人工蜜」準確判斷。

觀察方式 真蜜 假蜜(人造蜜)
手指貼在玻璃壁後 較為混濁無法看到手指 較為透明看的見手指
加水沖泡後搖晃 泡沫細緻持久 泡沫粗大易散
聞氣味 淡淡花香 只有糖水味
結晶現象 有或少量 全無

當然,不肖業者如果有心有假冒也可以透過各種方法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蜂蜜本身的新鮮程度與保存狀況也會有影響,所以分辨方法還是只能參考用。目前政府正在努力發展更完整可靠的科學檢測方式,並且推動產地標示,同時也需要消費者建立「一分錢一分貨」的正確購買心態。

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

蜂蜜像酒、茶、咖啡等食物一樣,可以記錄「風土」,也就是該地該年的氣候、花種、土壤狀況等。蜂蜜的種類、產量與品質,與地理氣候等因素息息相關,因為每一種蜜源植物都有特定的開花條件,且須有配合的氣候與環境條件,才會泌蜜。例如:台灣龍眼花期通常在4月,前一期的冬季氣候會影響春季花芽的分化,首先冬溫不可過高或過低;開花期的4月間如遇連日陰雨會縮短龍眼花期、蜜量減少,雨量過大也會造成花被打落,若長期乾旱少雨蜜量更會大減;此外,龍眼花屬於高溫流蜜型,外界氣溫需達27℃以上才流蜜。

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發生的機率逐年上升,除了使得龍眼與各種蜜源植物生長受到影響外,對於整體生態系產生的影響也連帶造成更多對蜂群不可見的潛在危機,在在衝擊養蜂產業發展。

什麼是林下養蜂

蜜蜂對地球生態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各國政府已擬定許多保護蜜蜂或有利養蜂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例如中國政府為蜜蜂開闢「綠色通道」,優惠蜜蜂運輸車輛可免收費通過高速公路的出入閘口;美國政府也鼓勵蜂農於各地保護區飼養蜜蜂。

臺灣林地因為早年伐木時代的濫墾盜採的陰影,法規對於林地開墾有嚴格限制,養蜂在認定上視為廣義的畜養行為,也在禁止之列。但由於台灣養蜂確面臨危機,受到林試所的重視,經過林試所的試驗,發現林地養蜂在適當的規範下,可以促進林下經濟與森林永續,成為台灣推動林下養蜂的重要基礎。農委會並於2019年發布「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審查作業要點」,鳴響台灣林下養蜂第一槍。

森林蜜-蜜源植物

一般平地養蜂,3月到5月是龍眼、荔枝開花有蜜可採的時期;而在森林裡頭,依照不同的海拔與氣候環境條件,每個月分都有不同的蜜源植物可供蜜蜂採食。例如在1月到5月分氣溫較低時,淺山地區有楠木、青剛櫟、厚皮香;6月分布到10月則有烏桕、相思樹、無患子、九芎和七里香;海岸保安林1月到10月地區則有林投、苦楝、瓊崖海棠和白千層可供蜜蜂採食;中低海拔森林裡夏季也有白瓠子、山芙蓉、羅氏鹽膚木、臺灣欒樹、刺楤等蜜源植物。

「森林蜜」跟「百花蜜」一樣是概括性的名詞,基本上採取林下養蜂、蜜源以森林中植物為主的蜜都可稱之為森林蜜。森林蜜種類多樣,依據蜜源植物不同,採蜜期、風味、價格各有不同,有些蜜源植物因為稀少或是產地限定,更是價格不斐。以下介紹其中五種森林蜜源植物:

鴨腳木(Schefflera)

又稱「鵝掌柴」,主要分佈在1500公尺以下向陽山地及丘陵地。屬於常綠喬木,於冬季時會開出許多淡黃色或黃綠色小花。由於開花在冬季,所產的蜜又被稱之為冬蜜,鴨腳木蜜因微數量稀少而極為珍贵,且風味獨特,價格不斐。

森氏紅淡比(Cleyera japonica var. morii)

台灣特有種喬木,生長於台灣北部低、中海拔山區,花期5-6月,會開出白色小花並於秋天傑出黑色漿果。紅淡比屬的植物,在日本自古便用於宗教祭祀上,認為可讓天神憑依,用來作法事或供奉於神棚中,日名「丸葉榊」便與此有關,常種於神社中。紅淡蜜為淺琥珀色,不易結晶,口感淡雅,品質極佳。

酸藤

酸藤主要生長在臺灣低海拔山麓森林或荒地中,在4到6月會開出粉紅色或紅色小花,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屬於藤本植物的它常纏繞樹冠上,但不影響宿主生長與行光合作用,在40-50年代常被小朋友採摘葉片當零嘴,具有微酸的滋味。 酸藤花蜜呈但琥珀色,帶有明顯的花香味且口感微酸,受年輕女性歡迎。

白千層

屬於大型喬木,樹高可達35公尺,在台灣是常見的庭園綠蔭樹、行道樹或防風樹,平地至中海拔林地皆可見其蹤跡,秋季開花時會開出許多一長串如同貓狗尾巴的白色小花。白千層蜜味道較不討喜,帶有醬油香氣,市場接受度不高,卻仍有少數消費者獨好此味。

瓊崖海棠(Calophyllum inophyllum L.)

又稱「紅厚殼」。野生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蘭嶼及綠島等濱海地區,亦是常見的景觀樹木與防風林種。大型喬木,花期主要在4月與11月。圓錐花序自枝端伸出,花瓣4枚白色,花藥則是黃色,花香味濃好聞。除了蜂蜜外,種子含油量高,可作為各種工業用途。木材質地堅硬且耐水,是造船與橋樑的良材。

優點與效益

提供蜜蜂安全蜜源

大部分臺灣農地普遍施用化學農藥,蜂農必須辛苦四處尋找農藥施用量較低的地區,或要求果農在花期停止噴藥,以避免農藥導致蜜蜂死亡

森林地區沒有農藥污染的問題,而且台灣的森林植物多樣性極高,因此,森林蜜源植物的多樣性遠高於農地,可提供蜜蜂充足食物來源

高品質特色蜂產品

平地蜜源單一,面對如泰國蜜等進口蜜價格競爭,相對競爭力不足。

台灣森林中有珍貴稀少蜜粉源植物,可發展特色高價產品。如南投蓮華池的殼斗科林木、嘉義鰲鼓的瓊崖海棠、台北坪林一帶的紅淡比與鴨腳木。此外,臺灣蜂農也發現霧社林班地可採收高品質的櫸木花粉,收購價格達1500元/公斤以上

提高養蜂收入

臺灣目前約飼養20萬群蜜蜂,若將10% (2萬群)轉移到林地,再保守估計以50公斤/群的年採蜜量,200元/公斤(約為台灣荔枝蜜價格),則年產值可達2億元台幣,還不含特色蜂花粉的產值。

若以臺灣專業養蜂戶平均飼養200群估算,則每戶年收益可高達200萬元以上,可有效提高林農或養蜂戶收入,吸引養蜂戶投入林下養蜂,有助於減緩平地蜜源不足的問題,共創多贏。

兼顧永續與發展

目前平地養蜂多仰賴人工種植的單一蜜源作物,卻隱藏慣行農法的農藥風險。蜜蜂死亡導致農作減產,又開發更多農地破壞野生蜜蜂棲地或施用更多藥物,造成惡性循環。

使用森林養蜂,因為法規保護,對蜜蜂來說較無農藥威脅;且適當經營與使用森林、疏伐老舊林木,不但不會影響生態,加上蜜蜂可幫助授粉,反而可以讓森林狀態更健康,有益於生態保護與永續。

林下養蜂的挑戰

虎頭蜂危害劇烈

在台灣會攻擊蜜蜂的虎頭蜂包括黃腰虎頭蜂 (Vespa affinis)、擬大虎頭蜂 (V. analis)、黑絨虎頭蜂 (V. basalis)、姬虎頭蜂 (V. ducalis)、中華大虎頭蜂 (V. mandarinia)及黃跗虎頭蜂 (V. velutina)等6種,其中以黃腰虎頭蜂為最普遍,擬大虎頭蜂則少見。虎頭蜂出沒的種類與養蜂場的地理環境高度相關,平地以黃腰虎頭蜂為主,偶有黃跗虎頭蜂的侵擾;接近山區林地,則是中華大虎頭蜂與黃跗虎頭蜂的生存範圍。尤其中華大虎頭蜂對蜂群為還程度最高,黃跗虎頭蜂次之,最輕的則是黃腰虎頭蜂。 因此,林地養蜂的一大難題就是中華大虎頭蜂的威脅,蜂農需要每天早起防範黃蜂的前哨兵,午後再多次巡視,若不積極處理,整個蜂群可能在1-2週內疚瓦解。

山區氣候的影響

近年來,臺灣出現劇烈氣候的頻率增加,山區更經常出現時雨量大於100 mm的超大豪雨,尤其夏秋兩季的颱風,往往對山區造成嚴重的災害,可能導致蜂群因土石流而流失、樹木傾倒毀壞蜂箱、強風吹落蜂群、道路中斷無法管理蜂群等問題;若遇連續降雨、寒流,也可能危害蜂群,不僅可能直接導致蜂群失溫,更有機率間接引發蜂蟹蟎問題,致使蜂群衰弱。

蜜蜂病蟲害問題

臺灣養蜂業主要以飼養西洋蜂為主,西洋蜂群經人類長期馴養,如同豬隻等牲畜一樣,容易受到病蟲害大規模流行導致蜂群嚴重受創。現階段在平地飼養的西洋蜂群,主要病敵害有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美洲幼蟲病 (American foulbrood)、白堊病 (chalk brood) 與微粒子病 (nosema disease),與其他病毒病等。台灣山區林地仍為養蜂處女地,未來如在山區大量飼養西洋蜂,陳裕文教授提醒應注意是否會產生新的蜂類流行病。

東方蜂為本土的蜜蜂種類,也有許多業餘養蜂者飼養。野生蜂群原本廣泛分布於台灣山林地區,因此對台灣林地的適應力極佳,對於西洋蜂常見的流行病多具有抗病性,而且東方蜂蜜的單價約為西洋蜂蜜的2倍以上,為林地養蜂首選。但東方蜂容易發生逃蜂與盜蜂的行為,飼養難度高,且近幾年出現東方蜂囊雛病毒 (AcSBV)的災情,已有90%人為飼養的東方蜂群遭摧毀,甚至野生蜂群也已受到感染,成為嚴重的生態危機。

原生蜂類競爭問題

臺灣的野生蜜蜂除了東方蜂與虎頭蜂外,還包含屬於蜜蜂亞科的社會性蜜蜂、熊蜂及無針蜂十幾種,以及數種獨居性的訪花蜂如:木蜂亞科內的蘆蜂、小蘆蜂、木蜂、穴蜂類群的銀口蜂科 (Crabronidae) 、短柄泥蜂或牧蟻蜂科 (Pemphredonidae)、隧蜂科等。除了東方蜂與西洋蜂,科學家對其它花蜂的研究尚不多,尤其是獨居授粉蜂,由於不具經濟飼養價值更是少有學術研究。未來如果大量飼養西洋蜂於林區,勢必會對原生蜂類產生一定的衝擊,因此還要近一步觀察研究它們間的互動關係。

此外,雖然東方蜂為林地養蜂的理想飼養蜂種,但由於目前人為飼養的東方蜂群多已感染囊雛病,如果將東方蜂帶到山林地區,可能會造成野生東方蜂群也感染。因此,不論西洋蜂或東方蜂,都該注意病蟲害對於野生蜂群的潛在威脅,避免生態浩劫。

留意有毒蜜源

雖為森林蜜源中不乏寶貴的中草藥植物(如鴨腳木),但有些植物含有一些特殊成分,可能引起嚴重的中毒或過敏反應。森林中的蜜源植物種類繁多,其中可能含有對於人類有毒害危險的蜜粉源植物,由於我們無法掌控蜜蜂的採集行為,加上目前仍無法百分百確保蜜蜂採集這些有毒植物後生產的蜂產品,人類食用後是否會有健康與安全上的疑慮。雖然目前無相關意外事件傳出,未來仍需近一步研究。

平地vs林下養蜂

整體來說,雖然林下養蜂尚有許多不確定性與待研究的部分,仍然是解決目前台灣養蜂業問題的一大關鍵契機,除了可以大幅度解決農藥造成的生態問題、提高養蜂業的經濟價值,更能對於環境永續保護貢獻力量。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認為,發展林下養蜂等林下經濟,正是發揮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的精神,強調人與自然共存共榮,促進生態與地方經濟、文化的結合,促進林農與社區居民對於森林經營管理的良性循環,更能從各地特色蜜源中展現地方風土,結合加工、體驗、旅遊等形成六級化產業,甚至有助於推動地方創生

但陳美惠教授也強調,大多數消費者並不了解林下養蜂背後對於生態保護的貢獻與價值,常常看見較高的價格就退步,因此她建議未來可以開發更完善的林下經濟產品認證制度,並做好消費者教育,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可以因為意識到森林蜜產品的價值,透過選擇購買這類產品來表達對於森林永續的支持。

平地養蜂

森林養蜂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結語

從台灣養蜂產業的行動者網絡,可看出養蜂是一件聯繫著人與自然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養蜂產業,是那麼重要卻又那麼脆弱,它維繫著我們的農業與自然生態,串聯起人與非人物件,在自然、經濟、社會中形成一張綿密的網絡,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動都可能對整個網絡造成巨大的衝擊。目前世界各地乃至台灣的養蜂業,都面臨了蜂群消失、蜂蜜減產等共同困境,其背後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人為帶來的棲地破壞與農藥威脅、病蟲害、氣候異常等等,除了直接衝擊養蜂業外,對於其他農業甚至整個地球生態都是不可輕忽的警訊。

養蜂產業需要政府的資源與政策支持,其中林地養蜂政策似乎正為台灣養蜂業帶來一線曙光,除了有望解決傳統平地養蜂的各種問題,還能保護森林生態、提高蜂農收益,創造多贏。然而,林下養蜂未來要永續推廣經營,仍有許多必要的工作必須進行,例如山林區生態資源調查、擬定更妥適的臨地養蜂規範、改善虎頭蜂與天災帶來的威脅、調整造林的樹種、提高消費者接受度等等,這些工作在未來亟待產官學合作,結合地方力量,共同為台灣養蜂產業創造一條新的康莊大道。

資料來源

▩ 臺灣養蜂業的問題與林地養蜂的建議,2017,陳裕文
▩ 瘋養蜂-臺灣養蜂現況分析,苗栗區農業專訊第83期,黃子豪
▩ 臺灣蜂產業發展及挑戰之因應策略簡介,2016,盧美君
▩ 全球蜂產業問題及臺灣蜂產業發展現況,2017,陳枻廷•張羽萱
▩ 行政院農委會 農業統計年報
▩ 萌芽中的林下經濟:前景與難題,2018,上下游
▩ 來去森林裡養蜂吧!林下養蜂的特色與要點,2021,農傳媒


特別感謝

▩ 指導教授|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王驥懋教授
▩ 接受訪問|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陳美惠教授